以习近平总书记“体育强国梦”思想引领中国特色体育发展
2017-06-09 来源: 浏览次数:0
一、习近平总书记“体育强国梦”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体育的理论基础
没有中国特色体育的大发展,就没有中国人民的大健康,就没有国际地位的大提升,就没有实现中国梦的大前提。
坚定认同体育强国梦要先深刻理解中国梦。2014年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索契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强调指出“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中国近代史也表明,中国梦在体育领域的具体反映,就是体育强国梦;实现体育强国梦,是实现中国梦的能量包。体育发展史表明,从“一个人的奥林匹克”到“百年奥运梦想成真”,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再到“体育强国”,中国特色体育承载的不仅是运动员的个人荣辱和体育部门的一家兴衰,更多的是人民健康的优劣、国家形象的好坏、民族精神的聚散。不能深刻理解中国梦,就难以真正认同体育强国梦,难以全面看待中国特色体育,容易采用单纯机械的思维来看待复杂多变的体育实际,狭隘地看待中国特色体育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此外,实现体育强国梦,不仅能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还能提供服务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新动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新方向,特别是能提供国际交流认同的新渠道。
全面看待中国特色体育是实现体育强国梦的前提。脱胎于中国梦的体育强国梦,鲜明反映出实现中国梦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一点,是我们全面看待中国特色体育的一把锁钥。一段时期内,体育领域既有中国奇迹,也有中国难题。“奇迹”突出表现为奥运成绩的跨越发展、竞技体育的长足发展、群众体育的平稳发展。相伴而生的“难题”集中体现为: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的不协调、举国体制与市场体制的不兼容。中国体育发展的不协调不兼容,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因具体原因不同而具体形态各异,具体解决办法也因之不同。但是,剔除枝蔓,抓住根本,可以看出:纵向上,中国体育的发展轨迹服从并服务于整个国家发展轨迹,每个阶段的中国体育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横向上,体育领域之间的关系变化源于体育体制的改革发展,现阶段,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的不协调,归根到底,是举国体制与市场体制的不兼容。
分析体育领域的不协调不兼容,既要一脉相承,不忘“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初心”,不忘建立举国体制为国争光的“初心”,又要与时俱进,不断探索运用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的先进分析工具研究中国体育,不断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解决类似体育问题的先进经验。只有带着这两根“思想指针”,推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才能找到平衡处,促进举国体制与市场体制兼容并进才能找到均衡点。
中国特色体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体育领域的运用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带动中国特色体育的发展及深化。中国梦及体育强国梦的历史背景,是全面科学把握现阶段中国特色体育的关键。2016年8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提出“健康中国”概念,标志着我国全民健康战略从单一、被动的依靠医药治已病,向“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转变,体育在保障、促进身心健康治未病方面的作用,成为“主动健康”的龙头因素。
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中国梦”“体育强国梦”“全民健康”“健康中国”“体育强则中国强”等重要观点及思想,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体育的发展历程与事实,“中国特色体育”就是:立足中国国情和中国改革发展实际,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根本目标、以参加或者举办国内外体育赛事展示中国人民健康精神风貌为重要表现形式的所有涉及体育领域的探索实践,包括有中国特色的体育道路、体育制度、体育理论、体育文化等,具体体现为各项体育政策、体育相关产业现状、体育比赛成绩等,其基本特征和维度表现为人民性、国家性、民族性与社会性。深刻认识这四个维度,是科学认识中国特色体育,并明确现阶段发展路径的前提。
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体育的四个维度
中国特色体育的人民性、国家性、民族性与社会性,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赋予的,反映了中国特色体育服务并服从于实现中国梦以及体育强国梦的历史背景,四者之间各有侧重,辩证统一。
中国特色体育的人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育也因其社会主义本质属性,推导出中国特色体育的人民性。中国特色体育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而发展,为了人民而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目标。中国特色体育的人民性,在意义上体现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民健身是全体人民增强体魄、健康生活的基础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的重要论断。在实践中表现在“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民群众多样化体育需求日益增长,消费方式逐渐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消费转变,健身休闲产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形势判断,及基于人民性作出的政策措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条件下推出的“健康中国”建设目标。
中国特色体育的国家性。考察近代以来中国体育的发展历程与肩负使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体育始终与综合国力、民族复兴、国际地位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由此推导出中国特色体育的国家性,即:对内国家力量支持体育发展,对外体育发展推动国家外交、展示国家形象。国家力量是中国特色体育发展的必备条件。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力量的支持下,尤其是举国体制的保障下,中国体育获得长足发展,正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出坚实步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中国特色体育发展成果是由国家力量支持的集中体现。体育发展是推动国家外交迈向新高度的重要方式。“乒乓外交”,推动中国外交成功破冰。改革开放后,中国体育在“引进来”与“走出去”中,扩宽了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对外交流,开创了国家外交新境界,塑造了日新月异的中国形象,构成了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特色体育的民族性。中国特色体育一方面在奥林匹克运动及世界体育大家庭中呈现其独特的“中国味”;另一方面五十六个民族的体育文化各具风采,其根植于中国固有的体育发展传统及丰富的多民族体育资源,生生不息,由此可以推导出中国特色体育的民族性。中国传统体育是中国农耕文明孵化的产物,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展现着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理念;少数民族体育是中国多民族融合发展的产物,诸如龙舟、打磨秋、赛马等民族体育,包括近年来兴起的广场舞,展现着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承扬中华传统体育,挖掘现代价值,在保留祖先印记、民族标志的同时,亦能够为世界体育生态多样性保留别样的精彩。
中国特色体育的社会性。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要求,以探索举国体制与市场体制的兼容、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平衡为实验区,在体育领域内需要进一步厘清政府、社会、市场的运行边界,规范运行秩序,统筹协调社会力量、高效整合社会资源、切实提高社会效益,由此可以推导出中国特色体育的社会性。中国特色体育,在体育资源相对有限、群众需求相对单一的改革开放早期,依靠举国体制发展竞技体育,是历史条件下的最佳选择。但随着生产力快速发展,体育资源逐步丰富,体育需求快速升级,举国体制不能较好地保障发展群众体育的各类资源,单纯依靠体育公共产品也不能较好地满足群众多元的体育消费需求。根据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经验,体育领域引入社会力量,激活社会活力和企业动力,以政府支持为市场信号,通过市场方式,撬动各类社会资源进入体育领域,实现体育发展主体的多元化和体育产品供给及服务的多元化就成为新的必然。
三、以发展新理念推进中国特色体育发展新实践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是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的根本遵循,因而也是发展中国特色体育的指导理念。
创新发展是中国特色体育发展新实践的动力。创新发展是解决发展新实践动力问题的最优解,因而也是中国特色体育发展新实践的动力。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给体育领域的创新机遇,树立整合社会资源的创新思维,探索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中国特色体育在平衡国家性与社会性中,走出体现人民性与民族性的新路子。《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提出“鼓励创业创新,充分利用运动员创业扶持基金,鼓励退役运动员创业创新,投身健身休闲产业。”就是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举措。“积极推动健身休闲在线平台企业发展壮大,整合上下游企业资源,形成健身休闲产业新生态圈。”“鼓励各类社会组织承接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推动“互联网+”和“体育+”双向结合,开发更多更具性价比的体育服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则是大数据时代催生而出的务实创新举措。
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体育发展新实践的基础。协调发展是解决发展新实践平衡机制问题的最优解,因而是中国特色体育发展新实践的基础。一段时期内,举国体制与市场体制的不兼容,导致国家性与社会性关系不合理。中国特色体育发展不协调,具体体现为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城市体育与农村体育、体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在探索二者兼容发展的实践中,足球有序引入社会力量进行改革,提供了案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就指出“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活力,创造公平诚信环境,鼓励保护平等竞争”。以协调发展为基础,围绕不断增强各项体育工作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各地都应合理安排体育资金项目,不断推动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推动城乡体育均衡发展、区域体育联动发展以及各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协同发展。
绿色发展是中国特色体育发展新实践的方向。绿色发展是解决发展新实践可持续问题的最优解,因而是中国特色体育发展新实践的方向。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增强体育发展的可持续性,设计体育场馆、生产体育产品、提供体育服务,可以切实降低体育发展的成本,特别是社会能源消耗。2008年奥运会场馆建设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开发先进的设备提高游泳馆的水利用率等成为体育绿色发展的极佳诠释。而开发体育旅游项目,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变现也尤为重要。
开放发展是中国特色体育发展新实践的条件。开放发展是解决发展新实践内外联动问题的最优解,因而是中国特色体育发展新实践的条件。中国特色体育要在内外开放中良性发展,即走社会化发展道路。对内开放,就是要最大化盘活社会体育资源,优化设计增量体育资源。《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盘活用好现有体育场馆资源,推行市场化商业运作,满足多层次健身消费需求”。对外开放,是中国特色体育盘活国际资源,多样化形式走出国门,推动体育企业海外并购、合资合作、联合开发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既促进与国际接轨,也利于国际体育资源进入中国市场。
共享发展是中国特色体育发展新实践的目标。共享发展是解决发展新实践价值追求问题的最优解,因而是中国特色体育发展新实践的目标。中国特色体育是人民的体育,对体育改革发展成果进行社会化分配,在金牌数量增长的同时,让社会大众在体育方面的“获得感”稳步增强。随着《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形成城市15分钟健身圈”和《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则提出“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等推动体育共享发展的政策完善,尤其是各类依靠社会力量发展起来的健身俱乐部、各种健身保健APP等直接满足群众体育健身需要的体育产品及服务“井喷式”呈现,实现体育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的社会化方式将会日益丰富。